访谈嘉宾:《中学班主任工作》主讲教师 廖耀良
访 谈 人:《华师在线》责任编辑 贺义梅

贺义梅:《中学班主任工作》这门课开设有四年了吧,在校园开放教育项目中具有代表性,较受学生欢迎,已经形成一门品牌课程。当年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到大学来开设网络公选课程的?
廖耀良:首先,我在学校组织新教师德育工作业务培训,已有十几年的历史,有了系列培训课程。我们学校这一校本培训已有了一点点名声,就有专家推荐我来这里开课了。
其次,我本人长期做学生工作,积累了不少学生教育管理和指导的经验,到华南师大网院来开讲座、进行在线答疑等次数也不少了。我还是广东省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班讲师团成员,在省内各地关于德育工作方面的教师培训活动,已有好几十次,效果还不错。我讲课不会让学生觉得沉闷和空洞,这几年大学生们对我的课程的反馈是很生动、实用,他们很欢迎这样的课程。
再次,应该是责任感使然吧。现在很多年轻老师,即使是优秀老师到附中来,我们都感觉他们在班主任工作、学生工作方面有很多经验不足、能力欠缺的地方。如果我们的大学生能普遍接受更实在的岗前教育或培训,可能会更好。我自己长期做学生工作,相信我的工作理念与经验能给华师的大学生提供有益的帮助。
责任感也使我希望更多的学校一定程度上去吸收华师附中的经验。我们学校历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,不仅仅是要会读书,而且要会为人处事,要能够为将来的人生幸福、事业成功打下各种素质基础。班主任工作是德育工作的主要部分。德育、学生工作方面,即使在全国范围比较,也是很有优势的。我们参加过教育部的课题,也参加过外省兄弟学校的交流,包括台湾、香港的一些朋友对我们的学校的教育理念、做法都是很欣赏的。我现在来这边上课,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把附中的一些教育理念、经验和方法带过来,从而传播到全省各地去,从而推动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发展。
贺义梅:现在这门课不只是在全省的高校中开放,还有全国各地的,包括宁夏、新疆等地高校的学生都有选这门课。这门课如此受学生欢迎,您有何感想?
廖耀良:首先是华师网络教育学院很关注、重视大学生(师范生)的班主任工作技能、工作观念的培训,这是非常好的。第二,我觉得这是很有必要的,在接触大学生的过程中,不管是上课互动还是网上的互动,或是练习、最后的测试,包括学生写的一些学习感悟这些情况来看都是有必要的。因为大学生在班主任工作经验、技巧方面较弱,我们就通过这课程带给他们(经验),更主要是带给他们正确的职业态度。另外,网络学院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,放手由我决定,这个太重要了,意味着没有绑住我的手脚。这样其实也反映了网络学院的开放性。如果让我来编写这样一本书,我会颠覆现在流行的“班主任工作”方面的培训教材。不过,现在学生工作比较忙,目前是没有精力做这样的事。网络学院在教学内容上要求宽松,这样能够让我带给学生更多比较实际的工作经验。这恰好也是我的优势。网络学院这种开放观念是选修课受欢迎的重要原因。
还有一个强烈的感觉,就是觉得现在的大学生的班主任工作观念、能力真的需要加强。他们考虑问题往往比较简单化。比如关于中学生恋爱,他们普遍认为如果学生的学习和表现没有异样,就任其发展,睁只眼闭只眼,最多做一些指导。他们所使用的一些方法、话语存在问题。我们也会告诉老师不要出发点就是棒打鸳鸯。但如果一所学校(中学生)可以随便恋爱的话,校风肯定是很糟糕的,学生就不愿意来这学校了,家长和学生都不放心。实际工作中如果不采取积极的方法去指导教育的话,整个校风就会乱,这实际并不是以人为本。很多理想的原则跟现实的效果相差很远的,他们考虑不到,像这种情况就需要去对大学生进行引导。
贺义梅:您在授课的过程中,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、有哪些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?
廖耀良:讲课方面毫无困难,如果要说困难,倒是因为是网络课程,课室比较小,在这里辅导时也是三四个课室,可能课室里面对的人只有几十个,现场互动就不能太多。原计划是每次导学课准备十五分钟互动的,但是因为现场的人才有机会交流,其他人只能旁观,对其他人有些不公平,后来就适当压缩了时间,这就是面授导学时的一些问题。
最大的困难,就是总是有大学生(学员)忘记交作业,或是作业不规范、缺考、缺课,最后成绩出问题等,我们来清查核实人数就很麻烦。所以考务、成绩管理方面很繁杂。当然这不是网络学院组织不好,一方面原因是网络学院是否有更加畅通和更加保障的沟通渠道,能够将安排通知到每一位学生;更重要的是,大学生也应在学习态度上有所改进,不至于丢三落四。如果学生必须提供一个有效的手机号码或者邮箱,平时可以通过这些可以有效地联系到他们,就保证他们在规定的时间里上课、提交作业、参与讨论、参加导学等,这样就减少后面一些不必要的麻烦。
此外,网页技术方面也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小问题,诸如字号小、加精统计不出来等等。相信网院会逐步完善。
贺义梅:您很负责任,可能有个别学生在这方面做的不好,这些问题我们会进一步地完善,把校园开放教育的课程和服务做得越来越好。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。
|